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怀宁路置地广场E座907、908室 17932313261 tarnished@msn.com

项目展示

骑行库尔德宁获三等奖:车轮丈量天山秘境的生态史诗

2025-07-08

在 2025 视听中国 “石榴花开向未来” 新视听作品大赛中,纪录片《骑行库尔德宁》以独特的视角斩获三等奖。这部作品通过骑行者的镜头,将天山深处的秘境库尔德宁以动态的方式呈现,让观众跟随车轮轨迹感受雪岭云杉的壮美与生态保护的深层意义。

一、天山腹地的骑行叙事

库尔德宁位于新疆伊犁巩留县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,这里是全球温带干旱区最完整的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之一,拥有单位蓄材量世界罕见的雪岭云杉森林。纪录片以骑行作为叙事主线,从海拔 1500 米的谷底出发,沿着南北走向的山间阔谷蜿蜒而上,途径提克喀拉尕依林海 —— 这片哈萨克语中 “挺拔壁立的云杉” 构成的绿色长城,镜头中云杉攀坡漫生的壮观景象,与骑行者在蜿蜒山路上的身影形成强烈视觉冲击。

澳客

创作者特别选择了库尔德宁的秋季作为拍摄时段。此时节,河谷两岸的草原逐渐泛黄,与雪山、云杉形成层次分明的色彩交响。骑行者穿越乌鸦岭仙人壁时,镜头捕捉到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岩壁上的瞬间,光影变幻间仿佛能听见千年地质运动的回响。这种将自然景观与人文体验深度融合的手法,正是作品打动评委的关键所在。

二、生态保护的视听表达

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,库尔德宁的生态价值不仅体现在 1594 种野生植物和 223 种脊椎动物的多样性上,更在于其作为欧亚大陆腹地 “天然基因库” 的战略意义。纪录片中,骑行者多次驻足观察草原旱獭、粉红椋鸟等濒危物种的活动,镜头语言刻意弱化了骑行的竞技性,转而聚焦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。例如在库尔德宁大草原段落,创作者运用延时摄影记录下牧民转场时的壮观场景:数百头牛羊在马队引导下有序迁徙,与远处喀班巴依峰的积雪交相辉映,构成一幅鲜活的游牧文明画卷。

值得关注的是,作品巧妙融入了库尔德宁景区近年的生态保护举措。2023 年成立的专业马队统一安全标准,既保障游客体验又避免过度开发,这一细节在骑行者与马夫的对话中自然呈现。当骑行者问及围栏牧场的管理逻辑时,马夫解释的 “可持续利用” 理念,成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的生动注脚。

三、文旅融合的时代注脚

大赛文旅融合单元要求作品 “绘就美丽中国新图景”,《骑行库尔德宁》通过三条线索实现这一目标:自然景观线以雪岭云杉、草原花海为核心,展现库尔德宁 “红瓦绿树、林海蓝天” 的醉人景观;人文体验线通过骑行者与牧民的互动,呈现哈萨克族的马背文化与转场习俗;技术创新线则运用无人机航拍和 GoPro 第一视角镜头,打破传统风光片的静态叙事。

作品中特别设计的 “马背骑行对比” 段落耐人寻味:现代骑行者的专业装备与牧民的传统马具同框,两种跨越千年的出行方式在天山脚下对话。这种时空交错的表达,暗合大赛 “构筑合作共赢新未来” 的主题。正如评委在颁奖词中提到的:“作品以骑行作为文化载体,让古老的游牧文明在现代传播语境中焕发新生。”

四、从获奖到启示

在 “视听中国” 的传播矩阵中,《骑行库尔德宁》的获奖具有双重意义:对创作者而言,它验证了 “小切口、深挖掘” 的创作策略 —— 通过个人化的骑行体验,折射出国家公园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宏大叙事;对行业而言,作品为文旅融合类视听内容提供了新范式:将户外运动、自然教育、民族文化等元素有机融合,既满足观众审美需求,又实现价值引领。

骑行库尔德宁获三等奖:车轮丈量天山秘境的生态史诗

正如库尔德宁景区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所说:“骑行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,更是理解这片土地的钥匙。” 这部作品的成功,或将推动更多创作者关注新疆的生态之美与人文厚度,让 “石榴花开” 的故事通过更多元的视听语言走向世界。